Feeds:
文章
留言

Archive for the ‘真理探索系列’ Category

Lectio Divina這個古老的靈修方法是否仍適用於今日呢?其實它完全符合目前主流靈修方法的「讀經、默想、禱告」架構,只是在「讀經」的方法上略有不同,而「默觀」則彷彿被遺忘似的,在現今的靈修方法中鮮少提及。

Lectio Divina的讀經方法極為簡單,就是「輕柔地、慢慢地以讀出聲音的方式,重複地朗讀所選定的一段聖經,並懷著敬畏的心來聆聽上帝的話」。透過出聲朗誦的方式,我們的心更能專注在神的話,並幫助我們深刻地記憶所讀的經文。

「我的心哪,你當默默無聲,專等候神,因為我的盼望是從他而來」詩62:5
「我在聖所中曾如此瞻仰你,為要見你的能力和你的榮耀」詩63:2
「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;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」賽30:15

其實安靜、等候、瞻仰、注視與安息,對於現今的基督徒都不陌生,而默觀正是「不再依賴言語和思想,單單地在寧靜中與主相遇,並專心地瞻仰、注視神自己」。當我們能夠時常經歷神的同在,那麼生命便可從本質上真實地被更新與改變,以致於漸漸地回到神起初所創造的形像。

Read Full Post »

在更正教方面,傅士德(Richard Foster)、魏樂德(Dallas Willard)、畢德生(Eugene Peterson)幾位知名的靈修作家,則扮演著相對重要的角色,然而在他們之前,已經有別人的著作提到這個靈修方法。

1983年出版的The Westminster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Spirituality1,在介紹Benedictine Spirituality, Jerome和Gregory the Great等條目時,皆有提到Lectio Divina。

1987年任教於美國佛羅里達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的Steve Harper博士出版了Embrace the Spirit2,該書在87頁首次提及Lectio Divina:
We begin with the discipline called spiritual reading. In many sources you will find it called by its Latin name, lectio divina.

1989年1月聖公會Martin Smith牧師所著的The Word is Very Near You: A Guide to Praying with Scripture3,介紹了Lectio Divina。

1989年3月聖公會Brian Taylor牧師出版了Spirituality for Everyday Living: An Adaptation of the Rule of St.Benedict4,該書在第2章Life in Balance–Prayer, Study, and Work,提及Lectio Divina,並於附錄中特別介紹Lectio Divina。此書的中譯本師傅,你住在那裡?5於1991年出版。

1992年傅士德出版了Prayer: Finding the Heart’s True Home6,該書在第13章Meditative Prayer提及Lectio Divina。此書的中譯本禱告真諦–尋找心靈真正歸宿7於1993年出版。

1993年2月美國羅省基督教會聯會會長王志學牧師(其出生於香港,在80年代旅居美國)所著的經歷神8,介紹了Lectio Divina9。此書的英文版Experiencing Intimacy with God: A Guide for Retreats and Meditations10於1999年出版。

1993年3月維真學院的Paul Stevens出版了Disciplines of the Hungry Heart: Christian Living Seven Days a Week11,該書在136頁提及Lectio Divina,也說出維真學院創辦人侯士庭(James Houston)的想法:
What Houston wishes to recover is not merely the lectio divina of Medieval monasticism, but the experience of biblical meditation suggested by the Scripture itself.
這也表示在更早之時,侯士庭就已經開始注意Lectio Divina。

1995年畢德生出版了Take and Read: Spiritual Reading: An Annotated List12,該書在Introduction提及Lectio Divina。此書的中譯本點‧閱–畢德生的藏書閣13於1998年出版。

1996年侯士庭、巴刻(James Packer)和畢德生一起出版了The Act of Bible Reading: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Biblical Interpretation14,該書在第6章由侯士庭主筆的Toward a Biblical Spirituality提及Lectio Divina。

1997年魏樂德出版了Love Your God with All Your Mind: The Role of Reason in the Life of the Soul15,該書在第8章Worship, Fellowship, and the Christian Mind提及Lectio Divina。

1998年美國富勒神學院Richard Peace博士所著的Contemplative Bible Reading: Experiencing God Through Scripture16,介紹了Lectio Divina。此書的中譯本默想式讀經手冊–在聖經中經歷神17於2000年出版。

1999年麥德能夫婦出版了Marital Spirituality: The Search for the Hidden Ground of Love18,該書特別以Lectio Divina做為鞏固並深化婚姻關係的核心基礎。此書的中譯本心靈愛侶19於2002年出版。

2001年曾任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院長唐佑之牧師所著的在神面前–靈性生活的操練20,在第一部「靈修習作」中,介紹了Lectio Divina。

2002年台灣神學院在舉辦的講座「在恩典中成長–靈性形成的神學與實踐」中,邀請了蔡鈴真牧師介紹Lectio Divina21

2005, 2007, 2009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舉辦的「全國平地婦女靈修會」中,分別邀請了甦濘希瓦傳道、胡宏志牧師和蘇美珍老師介紹Lectio Divina22

2006年畢德生出版了Eat This Book: A Conversation in the Art of Spiritual Reading23,該書在II Lectio Divina以第6, 7章二章的篇幅,介紹此靈修方法。此書的中譯本聖經好好吃24於2008年出版。

附註1. 因部落格字數限制,故將本文分為二篇
附註2. 網路上資訊頗多,若有疏漏,尚請見諒 ^_^"

Read Full Post »

Lectio Divina比較常見的中文翻譯,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用詞並不相同,前者多為「聖言誦讀」、「聖言誦禱」或「靈閱」,後者則為「禱讀法」、「聖經心讀」或「默想式讀經」。從翻譯的名稱便可得知,有人覺得它是一種讀經方法,也有人覺得它是一種禱告方法,但其實稱它為靈修方法或許更恰當,畢竟讀經和禱告二者本就不可分割:

讀經藉由禱告,讓真理得以內化於生命中,
禱告因著讀經,讓生命得以建造於真理上。

這個古老的靈修方法在20世紀後期再次地被重視。

在天主教方面,前義大利米蘭教區總主教馬蒂尼樞機主教(Cardinal Carlo Maria Martini)扮演著相當重要的推手,他從1980年11月開始,在自已的教區內帶領Lectio Divina,直到2002年因屆滿75歲才申請退休,這段期間許多人經由他的聚會或書籍,得以認識此靈修方法1。他亦曾於1999年受邀來台在彰化靜山靈修中心帶領避靜2

1984年熙篤會Thomas Keating3神父創立了Contemplative Outreach4,專門教導歸心祈禱(Centering Prayer)和Lectio Divina。

1986年Thomas Keating所著的Open Mind, Open Heart: The Contemplative Dimension of the Gospel5,介紹了Centering Prayer和Lectio Divina。

1988年服事於美國紐約Cenacle Retreat House的Thelma Hall修女出版了Too Deep for Words: Rediscovering Lectio Divina6

1989年熙篤會Michael Casey神父所著的Toward God: The Ancient Wisdom of Western Prayer7,在第七章Pondering the Word,介紹了Lectio Divina。

1990年本篤會Luke Dysinger神父發表Accepting the Embrace of God: The Ancient Art of Lectio Divina8文章。

1991年道明會Gabriel O’Donnell神父所著的Spiritual Traditions for the Contemporary Church9,在第1章提供了操練課程:Reading for Holiness: Lectio Divina。

1992年天主教出版的《天主教要理》,在說明「教會的禮儀慶典」的1177條提到:
誦讀聖言(Lectio Divina),即「誦讀並默想天主聖言、使之轉化為祈禱」的行動,就這樣扎根在禮儀慶典中。10

1993年羅馬天主教平信徒神學家Michael Downey所著的The New Dictionary of Catholic Spirituality11,在596頁介紹了Lectio Divina。

1995年台灣本篤會修女邀請Michael Casey來台舉辦Lectio Divina講習會,並將其內容翻譯出版為傾心靜聽(Lectio Divina)12

1996年Michael Casey出版了Sacred Reading: The Ancient Art of Lectio Divina13

1997年香港教區司鐸伍國寶神父發表神聖閱讀法14文章。

1998年熙篤會Basil Pennington神父出版了Lectio Divina: Renewing the Ancient Practice of Praying the Scriptures15

2001年1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公元兩千大禧年結束之際,致主教、聖職弟兄及平信徒的「新千年的開始」中提到:
在古老且永遠真實的誦讀聖言(Lectio Divina)傳統中,聆聽聖言應該成為能給予生命的交會,「誦讀聖言」所讀的都是聖經中生活的聖言,能夠質問、引導並塑造我們的生命。16

2001年12月天主教香港教區於教區會議所提出的177項大會建議中提到:
應鼓勵教友學習聖言誦讀法(Lectio Divina),不斷重覆細味聖言,瞻仰基督的面容,進入天主的智慧,讓聖言觸動自己的心靈,慢慢塑造和改變我們整個生命。17

2006年本篤會修士David Foster出版了Reading With God: Lectio Divina18。此書的中譯本與神同誦—靈閱的意義與實踐19於2007年出版。

Read Full Post »

Lectio Divina(拉丁文,發音為Lec-tsee-oh Di-vee-nah)的原意可翻譯為「神聖的閱讀」、「屬靈的閱讀」或「聖潔的閱讀」。此種靈性操練的方式最早是出現於聖本篤會規1內,而後直到十二世紀中期(1150)才由嘉都西隱修會(Carthusian)院長吉戈(Guigo II)在他所寫的一封書信2中,明確地描述成四個步驟,並且以攀爬至天堂的四級階梯來形容:

1. 閱讀(Reading,拉丁文為Lectio)
輕柔地、慢慢地以讀出聲音的方式,重複地朗讀所選定的一段聖經,並懷著敬畏的心來聆聽上帝的話,就如同聖本篤(Saint Benedict of Nursia)在其會規序言3所說:「以我們心靈之耳來聽」。

2. 默想(Meditation,拉丁文為Meditatio)
對所閱讀的經文反覆思考,以期能明白該經文的涵義,及如何應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。

3. 祈禱(Prayer,拉丁文為Oratio)
閱讀及默想經文後,以感恩、謙卑和認罪的態度來到神面前,敞開自己的心與神對話,祈求神的赦免、光照和指引。

4. 默觀(Contemplation,拉丁文為Contemplatio)
在向神祈禱,述說我們內心的渴望後,不再依賴言語和思想,單單地在寧靜中與主相遇,並專心地瞻仰、注視神自己。而因著安息於神的同在中,我們的生命得以被更新與改變。

Read Full Post »

「福音」很重要的一個部分,就是為了讓我們的生命更像神,亦即讓我們的生命回復到神起初創造的形象。然而這個從「稱為義」邁向「成為義」的過程,則是需要付出代價的,也就是說,除非我們認真地攻克己身,叫身服我,並願意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,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,否則生命就會停滯不前,而成了那必須吃奶,不能吃乾糧的人

這個代價就是操練……

該操練甚麼?
該如何操練?

「讀經」與「禱告」肯定是所有基督徒都同意的答案,
但我們卻也無法解釋,
這麼多的基督徒,
也讀經也禱告,
然而生命與知識的平衡卻有不小的差距,
以致我們漸漸變成現代的法利賽人,
顯然生命的操練不該只被簡化成讀經禱告四個字……

該操練甚麼?
生命的屬性太多元,
因此至少需要下列五種面向的操練:
1. 個人
2. 家庭
3. 教會
4. 職場
5. 社會

該如何操練?
「讀經」與「禱告」當然是最基本的,
但我們必須尋回失落的部分,
畢竟「認識神」與「認識關於神的事」二者明顯不同

Read Full Post »

何謂「禱告」?
「禱告」在聖經中有好些不同的翻譯,從聖經的原文來看,基本上有下列四個含意:

1. 「向…發誓言」或「向…許願、祈求」(GK.4336, NT.0297)
「要常常喜樂,不住的禱告,凡事謝恩;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。」(帖前五:16-18)
「親愛的弟兄阿,你們卻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,在聖靈裡禱告,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,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,直到永生。」(猶:20)

2. 求、討(GK.154, NT.0290)
「你們禱告,不可像外邦人,用許多重複話,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。你們不可效法他們;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,你們所需用的,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。」(太六:7-8)
「你們貪戀,還是得不著;你們殺害嫉妒,又鬥毆爭戰,也不能得。你們得不著,是因為你們不。你們也得不著,是因為你們妄,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。」(雅四:2-3)
「我們若照他的旨意什麼,他就聽我們,這是我們向他所存坦然無懼的心。既然知道他聽我們一切所的,就知道我們所求於他的,無不得著。」(約壹五:14-15)

3. 請求、要求(GK.1162)
「基督在肉體的時候,既大聲哀哭,流淚禱告,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,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。」(來五:7)
「應當一無掛慮,只要凡事藉著禱告、祈求,和感謝,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。神所賜、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。」(腓四:6-7)
「因為,主的眼看顧義人;主的耳聽他們的祈禱。惟有行惡的人,主向他們變臉。」(彼前三:12)

4. 代禱(GK.1783)
「我勸你,第一要為萬人懇求、禱告、代求、祝謝;」(提前二:1)

簡單的說,禱告就是「信徒與上帝的交通」。

為何需要「禱告」?
上帝既是全知的主,那麼早在我們禱告之先,祂都已經知道了,為何我們還需要禱告呢?

禱告,是為了學習「承認自己的軟弱、有限與不足」(詩八:4)
禱告,是為了學習「主權的轉移」(詩五:2)
禱告,是為了學習「交託和倚靠」(詩三十七:5)
禱告,是為了學習「警醒不被迷惑」(太二十六:41)
禱告,是為了學習「遵行命令」(帖前五:16-18)
禱告,是為了學習「專注」(耶二十九:13)
禱告,是為了學習「安靜」(詩四十六:10)
禱告,是為了學習「恆心」(羅十二:12)
為別人禱告,是為了學習「關心別人」(加五:14)
禁食禱告,是為了學習「重視與在乎」(拉八:21)
禱告蒙應允,是為了學習「感謝」(約十一:41)
禱告不蒙應允,是為了學習「順服」(來五:8)
禱告許久仍未應允,是為了學習「不要灰心」(路十八:1)
……

「禱告」是為了要改變內在的生命!

Read Full Post »

「服事」是基督徒耳熟能詳但也經常被誤解的一個詞,因為許多基督徒對於「服事」的認知,幾乎都是屬於「事工性」的部分,換句話說,「服事」就是做事情,而這樣的想法,其實非常容易扭曲「服事」的意義與目的……

何謂「服事」?
「服事」在聖經中也經常被翻譯成「事奉」,從聖經的原文來看,基本上有下列四個含意:

1. 崇拜、禮拜、主持聖事(GK.3000, NT.0188)
「耶穌說:撒但(撒但就是抵擋的意思,乃魔鬼的別名),退去吧!因為經上記著說:當拜主你的神,單要事奉他。」(太四:10)
「我在他兒子福音上,用心靈所事奉的神,可以見證我怎樣不住的提到你們;」(羅一:9)
「他們將神的真實變為虛謊,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,不敬奉那造物的主;」(羅一:25)
「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,就當感恩,照神所喜悅的,用虔誠、敬畏的心事奉神。」(來十二:28)

2. 為奴隸、做奴僕(GK.1398, NT.0322)
「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;不是惡這個,愛那個,就是重這個,輕那個。你們不能又事奉神,又事奉瑪門(瑪門:財利的意思)。」(太六:24)
「但我們既然在捆我們的律法上死了,現今就脫離了律法,叫我們服事主,要按著心靈(心靈:或作聖靈)的新樣,不按著儀文的舊樣。」(羅七:6)
「因為神的國不在乎吃喝,只在乎公義、和平,並聖靈中的喜樂。在這幾樣上服事基督的,就為神所喜悅,又為人所稱許。」(羅十四:17-18)
「不要只在眼前事奉,像是討人喜歡的,要像基督的僕人,從心裡遵行神的旨意。 甘心事奉,好像服事主,不像服事人。」(弗六:6-7)

3. 伺候、顧念、照顧、幫助、支持(GK.1247, NT.0189)
「因為人子來,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,乃是要服事人,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。」(可十:45)
「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,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。」(彼前四:10)

4. 指醫學方面的照顧、伺候、料理,或醫治(GK.2323, NT.0208)
「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神,既是天地的主,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,也不用人手服事,好像缺少什麼;自己倒將生命、氣息、萬物,賜給萬人。」(徒十七:24-25)

為何需要「服事」?
我們常常以為一定要做一些事情,才不會辜負上帝給我們的恩典。其實有顆願意的心,並以實際的行動來回應上帝的愛確實也是好的,但我們似乎忘了,上帝並不欠缺我們幫他做事情,祂既然是全能的創造主,祂說有就有,祂命立就立,要什麼樣的結果,祂自己就可以做成,根本不需要交給不完全且經常會把事情搞砸的我們……

服事是為了學習「敬拜神」
服事是為了學習「做僕人」
服事是為了學習「幫助人」

「服事」是為了幫助我們學習內在生命的改變!

Read Full Post »

「如果我們『更好』的上帝、『更好』的救主、『更好』的恩典,沒有使我們成為更好的人,那我們信對了嗎?」這一段話是節錄自2005/9-10校園雜誌中一篇「一位穆斯林的質疑」的文章。不知道你看了有何感想?

我想許多基督徒立即的反射性思考就是:救恩並非靠行為獲取,所以再好的行為都不能幫助我們稱義與得救。是的,我完全同意這是聖經上的教導,但這與基督徒應該成為「更好的人」有什麼衝突呢?如果得著福音的我們,生命沒有不斷地更新以致像神,那我們真的瞭解「福音」的內涵嗎?我們真的傳出完整的「福音」嗎?

「所以,你們要去,使萬民作我的門徒,奉父、子、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。凡我所吩咐你們的,都教訓他們遵守,我就常與你們同在,直到世界的末了。」(太二十八:19-20)

這段被基督徒稱為「大使命」的經文,是最常被拿來教導基督徒要努力去傳福音的依據,換句話說,若我們對福音內涵的認知有所偏頗,則表示我們對這段經文的理解並非完備。

或許我們可以藉由以下三個問題,再次思考經文本身的含意……

Q1. 何謂「傳福音」?
通常我們對於「傳福音」的認知,就是藉由分享自己的得救見證,或是透過「四律」、「福音橋」、「福音單張」或「五彩毛毛蟲」等工具,來讓別人知道「耶穌愛你,為你而死……」這樣的信息,而其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決志信主,但從這段經文本身來看,所謂「傳福音」則是使人作門徒

Q2. 何謂「門徒」?
通常我們的認知是「願意相信耶穌」或「願意跟隨耶穌」的人就是祂的門徒,但從這段經文本身來看,所謂「門徒」則是遵守耶穌所吩咐的人

Q3. 耶穌吩咐了什麼?
從這段經文本身來看,耶穌吩咐了「去使萬民作祂的門徒」「教訓人遵守祂所吩咐的」二件事情,但綜觀整個福音書,除了「大使命」之外,耶穌提到更多有關生命品格的操練

「要與人和好」(太五:23-26)
「要愛仇敵」(太五:44-48、路六:27-36)
「要饒恕」(太六:14-15、太十八:22-35、可十一:25-26、路六:37、路十七:3-4)
「要愛人如己」(太二十二:39、可十二:31、路十:27)
「要彼此相愛」(約十三:34-35、約十五:12-17)
「要溫柔」(太五:5)
「要謙卑」 (太十一:29、太十八:4)
「要不論斷人」(太七:1-2、路六:37)
「要不說閒話」(太十二:36)
……

「傳福音」不只是要帶人決志,更是要帶人作門徒,而看重生命品格的鍛鍊,以致生命能夠更像神,則是成為門徒的重要條件。可惜的是,許多的基督徒都忽略了生命功課的學習,也因此教會裡不乏有聖經真理熟稔、禱告引經據典、服事經驗豐富、聚會奉獻穩定,但性格的缺陷卻多年不變的人。

門徒不只是讀經、禱告、服事、聚會與奉獻,門徒也需要對付生命中的缺陷,讓我們的生命更像耶穌,因為祂來不只是要叫我們得生命,並且還要得的更豐盛

Read Full Post »

當基督徒被救贖的那刻
僅僅是被「稱為義」而非「成為義」
換句話說
我們並未擁有也不習慣去追求上帝的良善

因此若我們真想要與上帝的性情有分(彼後一:4)
以致成為真正披戴基督的光明之子(羅十三:14、加三:27)
那麼就必須正視生命功課的學習

學習面對不喜歡你的個性的人
學習面對不認同你的想法的人
學習面對不在乎你的關心的人
學習面對用話語刺傷你心的人
……

也要學習棄絕私慾、苦毒、惱恨、忿怒、毀謗、惡毒、淫亂、詭詐、貪婪……

只有當我們願意用心且殷勤於生命工程的建造
才能夠真正滿足上帝要我們「成為義」的心意

如果「生命品格的鍛鍊」是「福音」本質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
那麼或許我們既有的一些觀念也將需要被調整……

Read Full Post »

怎麼樣才算是生命像上帝呢?

簡單的說,就是活出上帝起初創造我們的樣式
那應該是有上帝的形像(創一:26,27)
或者說具有上帝的屬性
也可說是有「相稱的生命」(太三:8、路三:8、弗四:1、腓一:27)

白話的說,就是應該要有美好的生命品格

那麼我們需要鍛鍊哪些生命的品格呢?

我們應該學習「饒恕」(太六:14-15、太十八:22-35、可十一:25-26、路十七:3-4、弗四:32、西三:13)
我們應該學習「愛仇敵」(太五:44-48、路六:27-36、羅十二:20)
我們應該學習「愛人如己」(太二十二:39、可十二:31、羅十三:9、加五:14、雅二:8)
我們應該學習「彼此相愛」(約十三:34-35、約十五:12、羅十三:8、約壹三:11,23、約壹四:7-12)
我們應該學習「愛」(林前十三:1-8)
我們應該學習「忠心」(路十六:10、林前四:1-2)
我們應該學習「忍耐」(加五:22、弗四:2、西三:12、帖後三:5、提前六:11、彼後一:6)
我們應該學習「溫柔」(太五:5、加五:23、弗四:2、西三:12、提前六:11、多三:2)
我們應該學習「節制」(加五:23、彼後一:6)
我們應該學習「謙卑」(太十一:29、弗四:2、腓二:3、彼前三:8、彼前五:5)
我們應該學習「憐憫」(西三:12、雅三:17、猶一:22-23)
我們應該學習「接納」(羅十四:1、羅十五:7)
我們應該學習「和睦」(太五:9、可九:50、羅十二:18、羅十四:19、林前七:15、林後十三:11、帖前五:13、來十二:14、彼前三:11)
我們應該學習「聖潔」(羅十二:1、帖前四:3,7、來十二:14)
我們應該學習「不論斷」(太七:1-2、路六:37、羅十四:10-13、林前四:3-5、雅四:11-12)
我們應該學習「不說謊」(弗四:25、西三:9)
我們應該學習「不說閒話」(太十二:36)
我們應該學習「不發怨言」(腓二:14、彼前四:9)
……

所以,你們要完全,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

Read Full Post »

Older Posts »